19
作者:浩然 |
字数:2624
西沙的午间是独具风格的。
太阳悬在头顶。
岛子喷吐热气。
海水闪电,珊瑚沙返光,耀得行路人睁不开眼睛。
大家吃过饭,都一个个钻进阴凉的草棚里休息了。
阿宝呆不住,闲不着,有一点空隙就到海边上走动。
她走过来,又走过去,伙伴们猜不透为什么。
唯有黎阿伯两眼锐利。他第一个看出阿宝的异样,也是第一个猜到阿宝有了心事。
他悄悄地跟过来,细细观查。
阿宝好久才发现身旁站着一个人。
黎阿伯问道:“你怎么啦?”
阿宝回答:“找到一个矛盾。”
“哈哈!实在出奇呀,你是个专门寻找矛盾的女仔!说说听吧。”
“你看,我们的渔船满载归来,靠不得岛,要用小舢舨一趟一趟把鱼运上来,多费力窝工!”
“对的。”
“你想,将来有一时打起仗来,上下不方便,会给斗争造成困难,多不妥当!”
“有理。”
“我有个打算。”
“接着讲。”
“还不成熟。”
“我来帮你加柴。”
“如果在礁盘上修一个栈桥,直通到边沿上……”
“可行。”
“只是工程太大了?”
“不怕工程大,就怕人们的干劲小。”
“我也是这样考虑的。”
“学你阿爸的办法,先把大家的心劲鼓动起来。”
“阿伯的主意高!”
“再照你阿爸的步子走,一步一个窝。”
“谢谢你,阿伯。这样的做法是对的!”
……
阿宝又仔细地把黎阿伯建议仔细琢磨,思路渐渐明亮。
她要先把伙伴都带动起来,思想提高,加油生产,再千方百计地节省,积累资金,从小到大干起来。
阿宝越想越高兴。
阿宝越高兴越有信心。
阿宝满怀信心地走进草棚。
阿宝发现大家都躺下了,看看这个,又看看那个,最后坐在亚娟身边,推了她一把说:“亚娟,你哪里来的这么多觉呢?”
亚娟翻个身说:“这时间又不去干活计,不倒着,能干什么呢?”
阿宝说:“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政治理论吧,思想觉悟不提高,是难把根子扎深的;不扎根,就不能在这里创造奇迹。”
亚娟说:“你的意见对,就是我这头脑,最怕名词术语;看也记不住,再看头发胀。”
阿宝说:“那得看是什么政治理论。我们自己阶级的政治理论,不仅一听就懂,一听就吃到心里,还能使你头脑清醒,眼睛明亮,浑身长劲!”
“真的吗?”
“我给你念一段听听。”
“好吧。”
阿宝从枕边拿过一本红封皮的书,展开来,双手捧着,一字一字地念道:“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:中国是中国人民的,不是反动派的。中国古代有个寓言,叫做‘愚公移山’。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,住在华北,名叫北山愚公。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,一座叫做太行山,一座叫做王屋山。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。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,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,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。愚公回答说: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,儿子死了,又有孙子,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。这两座山虽然很高,却是不会再增高了,挖一点就会少一点,为什么挖不平呢?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,毫不动摇,每天挖山不止。……”
亚娟听着听着,坐了起来,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阿宝的嘴,唯恐漏掉一个字。
另外几个女伴也都坐起来用心听。
阿宝念完一段,问她们:“怎么样?这理论好吧?”
大家一齐兴奋地回答:
“好极啦!句句入耳!”
“越听越爱听!快念下去!”
……
一天,两天,天长日久,人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,提高了思想觉悟,女孩子们的精神面貌起了极大的变化。
这种新风气,影响到几个捕捞作业班,于是,第一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,就在西沙金银岛正式成立了。
晚上,女孩们坐在草棚外边开讨论会,各人谈心得。阿宝故意抓住不太一致的说法,引她们争论,越争越热烈,越争越明白,大家可高兴了。争论一阵,阿宝就把自己在学校学的几只歌子教她们唱。这一唱,把男青年也引来了。女孩们害羞,不肯唱了。
亚娟朝男青年大声喊着:“你们快走开吧,我们要睡了。”
阿宝却拦住他们:“莫走,一块学唱歌吧。”
亚娟小声对她说:“临来我阿妈嘱咐,要离男仔们远一些。”
阿宝笑着说:“这老封建思想残余,不能带到咱这纯洁的西沙来;咱们不要顺着他们的心思行事,要逆着!”
亚娟不说什么了。
男青年,女青年,一起唱革命的歌。
第二天,在海滩上,在水面上,到处都有歌声。连黎阿伯都跟着哼几句。
西沙群岛多热闹呀!
阿宝把自己脑子里的歌曲都掏光了,青年们还逼她教新歌。
她悄悄地跟亚娟商量:“这边文化材料太少了,离陆地远,交通不便,取无处取,买无处买;咱们自力更生,自己编吧……”
亚娟没等她把话说完,先笑了:“胡想!别看你是个中学生,编歌作文可不是简单的事情。”
阿宝说:“不会做的,只要需要做,我们就一定学会做,做成功,象老愚公那样——社会主义时期的妇女,就得有这股犟劲!”
好几个夜晚,别人都甜甜地入睡了,阿宝却在铺上翻来复去地想词句。她不好掌灯,就借着月光,想好一句,往小本子上写一句,最后,她按照现成曲子,填了这样一段词:
西沙儿女爱西沙,
珍珠宝岛来安家:
在祖先开辟好的航道上行船,
我们捞海参、捕鱼虾;
在烈士战斗过的丛林中生活,
我们读马列、学文化。
劳动在风浪里,
操作在烈日下,
为了把西沙筑成铁壁铜墙,
艰难困苦踩脚下;
为了使西沙千秋万代永不变色,
终生在这里把根扎!
……
……
这是一首很幼稚的歌词。
但作者自己有一腔表达不出来的火热的情感,倒被它勾起来了。所以她先激动起来。
第一批读者们都是在祖国南海西沙的实干家、战斗者,同作者有着共同的心意、共同的理想和感受,很自然地跟这些粗糙的文字发生了共鸣。他们只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来补充其不足,并没有谁来挑剔。
这样,又大大地鼓舞了作者,坚定了她的信心,也使她变得聪明——不几天,她又编写了两首新歌,反映他们战斗生活和革命豪情的新歌。
于是,他们在自己的西沙,唱起自己的歌。
他们唱着自己的歌,在岛上平礁、斩荆棘、刨树根,修了一条自己的路。
这条路,从海边到沙丘,通向居住的小草棚、用水的甘泉井,还通向岛子中央的小盆地。
这条平平坦坦的路,在树丛、老林里穿行,象绿色的战壕。
他们唱着自己的歌,在小盆地上铲草、烧荒、翻开褐色的泥土,撒下黄的和红的种子,种了一块小菜田。
这块碧绿碧绿的菜田里有芹菜、油菜、空心菜、小辣椒和西红柿。
……
胜利的果实,鼓舞了战斗者的豪情。
满怀革命豪情的人,胆子更大,志气更高。
黎阿伯悄悄地告诉阿宝:火候已足,熟了!
阿宝用一个晚上,写出修筑栈桥的施工计划。
连夜讨论:
你一言,我一语;有修改,有补充——最后写完了,写在纸上,也写在伙伴们的心头。
第二天,一艘海军的巡逻艇来这里。他们让郑太平搭乘回永兴,把一份西沙儿女的奇志决心书,送到永兴岛的大队领导。
人人热情地等待新的战斗日子来临;好多人比阿宝还急切。
阿宝多高兴呀!